通訊員 康魁
“您好,我是縣政協辦,近期有群眾反映,東河市政路與來安橋交叉路口由于多條道路匯集,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隱患,容易造成交通事故,我辦準備開展一次交通安全‘微協商’,請縣住建局派員參加。”
“您好,楊委員,我們準備在東河市政路與來安橋交叉路口開展交通安全‘微協商’,請您參加!”“您好!徐委員……”經過一番電話聯系,一場以道路交通安全為主要協商內容的“微協商”迅速確定下來。
在約定的時間地點,縣政協民族宗教和港澳臺僑委辦負責人、縣住建局分管領導、部分政協委員一同來到現場,實地察看該路段存在的交通安全隱患,圍繞保障群眾安全出行想辦法、出點子、提建議。經過溝通交流和現場協商達成共識,由縣住建局負責在交叉路口適當位置安裝交通球面鏡,減少視野盲區;督促市政道路施工單位在工程結束后及時拆除施工圍擋。兩日后,一面嶄新的交通球面鏡出現在相關路段交叉路口,有效保障過往車輛及行人的通行安全,得到群眾高度贊譽。
這一可喜變化,得益于寧陜縣政協出臺的“微協商”工作制度。該制度規定,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,堅持協商前調研、協商中研判、協商后跟進落實,形成全過程閉環。通過前期調研,詳細了解問題存在的原因,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;依托區域和界別委員工作室、各鎮政協聯絡組等協商平臺,采取“會議協商”和“現場協商”相結合,靈活運用“院落路邊協商”“田間地頭協商”“村頭巷尾協商”等形式開展微協商;開展協商成果落實回頭望活動,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同時,發現協商成果落實有困難需要協調的,針對具體問題組織再協商、再跟進,努力當好黨委、政府“好幫手”、人民群眾“代言人”,真正讓“微協商”惠及“大民生”。
如今,“微協商”已然成為寧陜縣政協履職為民、服務為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,成為政協履職的“新常態”。近年來,寧陜縣依托區域和界別委員工作室、各鎮政協聯絡組、縣政協專委會等協商平臺,開展“微協商”150余次,解決具體問題130余件。“有建議向政協反映,有難題找政協協商”成為寧陜縣政協履職實踐過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