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訊員 歐緒珍
日前,紫陽縣召開2025年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座談會。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的青年學子,從實踐親歷者的視角,積極發言,暢談他們眼中的紫陽變化,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。
這場“青春與茶鄉”的深度對話,正是紫陽持續推動校地融合、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“大課堂”不斷走實的一個生動縮影。
近年來,共青團紫陽縣委精心搭建平臺,精準對接需求,讓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從“走過場”變為“真實踐”,奏響了一曲青年與茶鄉共同成長的“雙向奔赴”協奏曲。
“童伴小課堂”:校地共建點亮留守兒童七彩假期
“情緒卡片游戲”“防溺水動畫”“非遺拓染”……在西關社區的“童伴小課堂”上,課程表新穎又實用。這里不再是簡單的功課輔導班,而是集安全自護、心理健康、法治信仰、文化傳承于一體的素質教育“第二課堂”。
“我最喜歡做‘非遺拓染’。”正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汪宇航舉著自己用樹葉和錘子印染的手帕,興奮地說,“西安外事學院來的夏安玉老師教我們,原來樹葉也能變成畫。”童真的笑語,印證了課堂的吸引力。
團縣委充分發揮樞紐作用,創新構建“高校團隊+公益組織+社區”三方協同模式。一方面精準對接寒暑期“三下鄉”實踐團隊,另一方面系統建立“返家鄉”大學生志愿者人才庫,推動優質教育資源持續向基層輸送。2025年暑期,共有19支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伍、138名大學生參與“童伴小課堂”服務,累計開展活動55期,覆蓋15個村(社區),服務少年兒童達825人次。
“返家鄉”實踐:在鄉土深處讀懂基層治理
這個暑假,30余名“返家鄉”大學生的身影活躍在紫陽的黨政機關、鄉鎮街道以及志愿服務現場。從縣政府的辦公室到鎮上的農業服務中心,從市管所到村委會,他們是投身家鄉建設的實踐者。
在紅椿鎮人民政府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實踐的汪大春,這個暑假的主要工作是和農技員一起下鄉統計玉米大豆套種面積。“書本上的‘鄉村振興’是宏大的戰略,但在這里,它就是幫老鄉核算一畝地能領多少補貼,是田間地頭一腳泥。這份‘泥土氣’,是坐在教室里永遠學不到的。”他感慨。
為了深化大家對家鄉的認同感,團縣委與縣文旅廣電局聯合組織了“青春返家鄉 書院拓新思”文化實踐活動。大學生們走進文筆山東來書院,在座談中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,在文史館、美術館的參觀中觸摸紫陽深厚的文脈傳承。這種沉浸式的體驗,讓抽象的家國情懷變得可感可觸,強化了“返家鄉、愛家鄉、建家鄉”的情感根基。
青春綻放:在服務與奉獻中錘煉自我
實踐活動的形式豐富多彩,遠超想象。“茶鄉夏親水 青春正開麥”大學生音樂會在老城唱響,青春的歌聲與古街的磚瓦碰撞出傳統與現代的火花。從臺前光鮮亮麗的演員到幕后默默奉獻的志愿者,大學生們用熱忱與責任,為茶鄉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。
負責后臺協調的志愿者陳秋瑞連續工作了數小時:“累,但值得!當臺下觀眾打開手機手電筒跟著節奏搖擺,形成一片星海時,我覺得所有汗水都化成了感動。”
而更多的精彩,正由全國20余所高校的“三下鄉”團隊在紫陽的廣袤大地上書寫。他們深入茶山助力電商直播,走進社區開展普法宣傳,發揮專業所長為紫陽的鄉村振興、產業發展、文化傳承貢獻智慧與汗水。
團縣委通過構建“需求—人才—轉化”的精準鏈路,成功將大學生社會實踐融入基層社會治理“大盤子”。高校智力和青春活力為紫陽的發展增添了新動能,而紫陽這片熱土,也以其豐富的實踐場景和真實的民生課題,成為大學生們增長才干、錘煉意志的“社會大課堂”。